近年来,黔西南积极引进企业,推广“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引导群众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粱种植20.07万亩。仲秋时节,各地高粱迎来丰产,火红的高粱“映红”了乡村振兴路。
在晴隆安谷村,火红的高粱压弯了枝头。今年,当地引进茂霖红高粱发展公司,采取“村集体+公司”的合作模式,种植高粱500亩。通过土地流转,今年,安谷村高粱产业共为100多户农户创收25万元,累计带动就业2000多人次。
“今年我们用四台收割机采收,三天可以把500亩收完,成本降低了10万元。老百姓这一块,我们跟他们签好合同保底价回收,如果市场价格上涨,我们就按市场价格给他们回收。”茂霖红高粱发展公司安谷片区主要负责人韦永洪介绍。
时下,兴义市雄武乡1.5万亩红缨子高粱成熟,村民们正忙着摘穗、收割,产值预计超4000万元。2021年,雄武乡立足海拔、气候等资源优势,引进贵州国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产销一体化发展订单高粱种植。雄武乡党委书记邹技介绍,“按照每亩400公斤计算,产值将超4000万元。下一步,我们要把高粱+N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做成规模。”
近年来,安龙县充分发挥土地、气候等资源优势,引进实力企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订单高粱种植。尤其是2019年以来,安龙县持续推动高粱产业发展,高粱种植面积从最初的2万亩“裂变”发展到了12万亩。通过“订单”农业模式,最大限度降低了种植风险,保障了种植户种植收益。眼下,安龙全县12万亩高粱迎来丰收。
“我今年种了200多亩,产量在5万公斤左右,收益有30多万元。”看着即将丰收的高粱,普坪镇鲁沟塘居委会种植户何德华高兴地说。
今年,黔西南结合地理、气候、土壤等优势资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模式,大力发展订单高粱产业,通过外引内培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产销对接”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销售有渠道、企业有效益、农民有增收,全州20.07万亩高粱预计产量5.42万吨。当前,各地正抢抓农时,大力推广使用机械化收割,确保颗粒归仓。
相关阅读
新闻排行
热点图文
热门资讯
Copyright 2022 www.jrzz36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泰财经网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备案信息:津ICP备2022009749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