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驱动芯片国产化
走入2021年,伴随着3C电子产品出货量的增加,全球显示驱动芯片市场也走向了爆发式增长。
根据CINNOResearch数据,2021年全球显示驱动芯片市场规模预计增至138亿美元,增长率将达到56.8%为近年来的最高峰,也为全球集成电路芯片市场中成长力度最大的细分产业之一。
从2010年开始国产显示屏幕、显示芯片也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时代机遇——显示屏产业从日本和韩国兴起后,产能已经逐步转移到中国大陆。
当前,全球接近60%的屏幕在中国大陆生产。
屏幕产能的提升带动着供应链上游的显示芯片产业需求量大幅提升。
有数据显示,2021年显示驱动芯片的总需求增长至84亿颗。
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国内显示驱动芯片这一核心零部件环节高度依赖进口,长期被日韩、台湾、美国企业垄断,每年国内显示芯片的采购额高达约60亿美金。
缓解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寻求国产替代需求使得显示驱动芯片国产化的生意火热。
一批国产显示驱动芯片设计厂商涌现,希望补齐中国在显示驱动芯片的短板。 2020年,一家名为晶瞻科技的企业成立于日本,天使轮融资后将总部设在北京,主要研发高端显示芯片。
2020年,晶瞻科技在笔记本和平板领域研发出全球首款将时序控制和驱动集成在同一颗并采用分布式架构的TED芯片。
该芯片核心技术和IP 全部自研并能作到端到端国产化供应链研发。
目前,晶瞻科技正在致力于独立自主设计国产高端笔记本时序控制芯片,希望借助端到端国产化供应链突围显示芯片市场。 其资方天鹰资本也对这一创始团队给过极高的评价。
天鹰资本认为,该团队开创了部分代表性高端显示驱动芯片全球先河,是国内极少数能在高端芯片领域开辟空间,引领行业发展的企业。
在爆火的芯片热潮下,显示屏幕和芯片行业格局及发展历程是什么?全球显示芯片的入局门槛和竞争赛点是什么?显示芯片国产化迎来了哪些挑战和机遇?
5月5日,晶瞻科技CEO吉礼明做客「科创最前线会客厅」,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进一步解析。
以下内容基于晶瞻科技CEO吉礼明的访谈整理,由科创最前线&投资人说编辑。
01
国内显示驱动芯片产量困局
显示屏幕是显示芯片最重要的载体,显示芯片市场的发展规律、产业规律跟显示屏幕密不可分。
显示驱动芯片,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两类芯片:一是时序控制芯片 Tcon ,一个是驱动芯片Driver。
Tcon可以类比为人类的大脑,Driver可以类比为人的四肢,两类芯片在不同的应用领域下的产品形态各不相同。
大屏领域,如笔记本屏幕,显示器屏幕、电视屏幕,Tcon和Driver芯片采用分离式架构,即一个屏幕是由一个Tcon芯片搭配若干个Driver芯片。
中屏领域,如平板、车用屏幕面,Tcon和Driver芯片是整合型的。通常叫TED芯片。
小屏领域,即手机、穿戴产品,这类产品很小,大多只能用一颗芯片,这要求芯片集成度更高,我们通常称作DDIC或者TDDI 。
显示驱动芯片发展跟屏幕厂紧密相连,这一类芯片的市场规模全球每年是120亿美金,出货量接近90亿颗。
显示屏产业最早从东亚地区开始发展,从日本和韩国兴起,到中国台湾再到中国大陆。
当下显示屏的主要产能已经逐步转移到中国大陆,目前全球超过50%的面板产能在中国大陆,预计到2025 全球60%~70%的面板产能会在中国大陆。
2000年开始,中国的第一代显示屏幕厂诞生,但是无论是技术,产能上,远远落后于日本韩国跟中国台湾。
因此,2000年到2010年期间,国产屏幕厂基本处于模仿海外厂商屏幕产品的阶段。
这时候,中国显示屏产业无法支撑国产化显示芯片发展,也没有研制国产化芯片的基础,基本上是直接沿用海外厂商采用的芯片。
2010年后,中国的屏幕产业慢慢崛起,显示芯片国产化逐步开始落地。
但新的问题也出现了,从制程或者工艺角度来讲,显示芯片虽然不是最高端的芯片,但量很大而且工艺节点分布较广,整个供应链是非常短缺的。
显示芯片产品的缺陷或质量、产能问题,会直接影响显示屏幕厂或终端品牌厂产品成败。
另外Tcon和Driver应用在不同的大小的屏幕上时,其产品形态也不一样,可能有不同的接口、不同的传输速率、不同的工艺。
供应链产能的紧缺也限制了显示芯片国产化的发展。 因此可以看到,一直以来制约高端芯片国产化的痛点都是技术,产能。
02
为什么造芯要坚定走国产化路线?
显示芯片国产化第一阶段的任务是国产化落地。
从2019年之后,由于芯片短缺,加上屏幕厂和品牌客户的扶持,国产化显示芯片厂商逐渐放量,从最基础的大屏Driver和手机OLED DDIC 成功切入,目前初步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
下一阶段的任务,就是希望打造2~3家国产头部公司跟韩国、日本等海外公司抗衡。
这样的公司首先在中国国内的市场份额应该要先占到30%,3~5年后,国内显示驱动芯片的市场规模大概100亿美金,这样头部公司有接近30亿美金的市场空间。
实际上,显示芯片国产化的过程中,坚持端到端的国产化是最难、也是时间成本最高的方案。但这是一件难而正确的事情。
过去有很多国产化公司,挖一个韩国团队、台湾团队就能很快的把产品做出来,供应链也全部放在海外,在第一阶段可以很快完成客户端,点亮市场。
但一旦企业真的开始放量,动到了海外公司的奶酪后,供应链一定会遭到制约。
无论芯片、关键材料还是终端产品都会遇到类似问题。
因此,没有国产化的供应链,即便阶段性可以快速量产但无法真正放量,最终对国内屏幕厂的支持以及产业的发展是远远是不够的。
实际上,需求端也在推动显示芯片国产化的进程,国内屏幕厂商对于国产化显示芯片的要求也在变高。
举个例子,如果你是屏幕厂的经营者,如京东方,占全球30~40%的市场份额,由于产量大、品类全,对于芯片规格、工艺节点、产能要求各不相同,因此供应链管控就变得非常难。所以首先考虑的是供给安全。
其次是产品升级问题。
屏幕的技术的迭代提升是通过显示芯片实现的,没有好的显示芯片作为载体,也就无法做出来高端的显示屏幕产品。
过去高端产品大多来自韩国、日本,国产化的公司都是做中低端。当时的国产显示芯片厂商更关注产能和成本,通过打价格战获客。
但现在不一样,无论大屏还是小屏,全球接近一半的屏幕产能在中国。
国内屏幕厂要实现自主技术升级,就需要通过国产化的显示芯片企业一起磨合做产品创新。
03
造芯初创团队如何建立护城河
当然,由于显示驱动芯片涵盖从大屏到小屏到穿戴等各个领域,不同产品在国产化竞赛上的核心竞争赛点也各不相同。
如技术门槛不高的领域,如大屏的Driver芯片,只要国内的团队稳定,经过2~3年不断的更新换代,慢慢实现精细化设计改良,再加上供应链自成参数调整,都能赶得上海外企业。
这类型产品的核心竞争点在于企业对产能的把控能力和商务把控能力。
在技术门槛相对比较高的如 DDIC 、笔记本Tcon方面,需要各家先从技术面做比拼,保证产品规格性能满足屏幕厂和品牌商要求。
显示驱动芯片其实是一个存量市场,屏的出货量决定了显示芯片的出货量。
到2025年,70%的屏幕在中国大陆生产,这也意味着70%的芯片将由中国大陆屏幕厂采购。
国产替代难题为国产显示芯片驱动厂商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但是对于一家像我们一样刚起步的企业而言,我们只能分阶段地去执行。
在第一个阶段,晶瞻科技选择是打造核心竞争力,如在国产化笔记本Tcon领域,我们的产品满足客户的验证和量产要求同时成本低。
技术上,晶瞻科技在笔记本领域和TED领域已经有独特的技术,但对比能够做大中小、穿戴屏、touch的全球头部企业,比如联咏科技这类企业来说,我们只是做了一个点而已。
但晶瞻科技的核心护城河除了笔记本显示芯片的设计能力以外,还有团队的不断迭代更新能力。
但客观来说,整个芯片市场仍在不断迭代换新。对于一家初创团队而言,有不断学习、更新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04
国产显示芯片崛起还要多久?
未来国产显示芯片的市场格局会是怎样的?
首先第一梯队的头部企业至少有三家,每家能占有的市场份额在15~20%左右。
从屏幕厂的采购逻辑来看,如果一家芯片公司的市场份额超过30%是有问题的。
因此,需要一些头部的策略供应商,从产能、技术上互相促进。
第二梯队,可能会有10家,分别垂直于细分领域,各有特长。
第三梯队,是一些慢慢涌出来的创业公司,迭代速度也会比较快。
当然,当下中国国内的芯片厂商放到全球来看,市场份额不到10%,头部企业也才勉勉强强进入全球的第二阵营。
另外,国内显示驱动芯片产品基本都在做大屏、小屏,笔记本等偏中屏领域的技术门槛相对比较高,中屏国产化的比例接近于0。
但是近几年笔记本出货量和更新换代非常快,在这个领域只要沉下心来,一定能诞生1~2家技术强、商业成功率高的公司。
那么国产芯片的崛起还要多久?
中大屏等进入门槛比较低的场景,国内已经实现量产,并且已有能见度。 在这个领域我们只要解决成本和品质问题,可能2~3年就可以追上海外一线企业的水准。
但是在高端显示驱动芯片领域,技术门槛很高。 国内虽然有小批量流片量产,但以最新一代高端的芯片来比,主要还是存在技术本身的问题,这个领域的国产芯片崛起,估计至少还得5年左右。
首先,作为芯片从业者光有情怀是不够的,要致力于去解决半导体显示芯片自主供应的难题。
其次,要学会联合,联合投资方、产业端,屏幕端、设计端、供应链端等多方一起相辅相成,光靠某一个领域的芯片设计公司是远远不够的。
显示屏是一个重投资的产业,这样的产业非常适合中国资源丰富、工业发达的国家。 虽然我们现在做的可能只是其中某一个领域很细分的芯片,但随着时间的积累、产业的成熟,我们也会慢慢起来。
另外,显示芯片及显示屏技术仍在不断的往前在发展。
无论是从技术维度,还是商业维度,还是对未来人们生活改变的维度,都是非常有想象空间的产业。
相关阅读
新闻排行
热点图文
热门资讯
Copyright 2022 www.jrzz36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泰财经网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备案信息:津ICP备2022009749号-12